(通訊員 王若汐 金沁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精神,武漢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字繪夢人”實踐團隊跋涉150余公里,走進位于孝感市大悟縣的中原突圍紀念館,探尋紅色遺址,采集全景資源,用專業(yè)能力為紅色資源賦能,打造中原突圍數字革命紀念館,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
中原突圍戰(zhàn)役,是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起點,它以迎擊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的首戰(zhàn)壯舉,在我黨我軍和我國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意義。依托中原軍區(qū)舊址群等革命遺址建設的中原突圍紀念館保存和再現了這段珍貴歷史。
7月,實踐團隊師生從武漢市區(qū)出發(fā)抵達孝感,輾轉兩個多小時,抵達紀念館。在帶隊教師王雪的指導下,團隊成員觀摩學習紀念館內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在行走中觸摸歷史脈動。“這可比坐在教室里生動、有趣得多,我們如果能用數字手段再現這一切,就能讓更多同學在線上沉浸式體驗這段歷史,太棒了!”隊員王若汐與同行的同學們分享著激動之情。在聽完講解后,同學們用隨身攜帶的紙筆和單反相機對整個館區(qū)作了初步的素材采集。



在觀摩學習完成后,團隊師生返校整理素材、查詢史料,反復討論確定分鏡腳本。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后,再次來到中原突圍紀念館,師生團隊杠著攝相機,攜帶著無人機、全景相機、電腦等專業(yè)裝備,根據腳本全面拍攝紀念館素材。攝影專業(yè)的學生不放過中原突圍紀念館的每一個角落,從歷史建筑到珍貴文物,力求真實記錄歷史細節(jié)。播音專業(yè)的學生在現場將中原解放區(qū)的革命故事娓娓道來,深情講述著我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譜寫的英雄壯歌。從清晨到黃昏,團隊終于完成整個場館的全景資源采集,為后期搭建一座數字化的線上“中原突圍紀念館”奠定了基礎。


雖然兩地相距150多公里,數次的來回奔波讓團隊成員倍感疲憊,但能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實現紅色資源數字化,讓革命先烈們的故事被更多人銘記,大家都覺得,再累也值得。團隊指導老師羅晶晶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湖北有比較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果能將這些搬到線上做成數字展館,推進紅色資源數字化,讓陳列在祖國大地上的紅色遺產活起來,對紅色基因的創(chuàng)新傳承非常有意義。教師教學用好這些數字化紅色資源,能延伸課堂空間,讓我們的思政課變得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

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前期拍攝錄制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后期制作。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燕明表示,“傳媒學院學子在感悟紅色革命精神的同時發(fā)揮所學所長,既能鍛煉自己以專業(yè)表達講好紅色故事的能力,又能為紅色資源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做點實事,這樣‘行走的思政課’很有意義,也肯定受學生歡迎。今后,馬院將把會堅持樣‘走下去’,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大課堂?!?/p>